隨著國內外藝術交流的頻繁,藝術家在國外展覽中引起轟動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,在吸引眼球的同時,也帶來了巨大的質疑聲。
除了藝術博物館之間的館際交流外,還有很大一部分私人展覽和非政府協會舉辦的展覽。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源說,很多民間交流只是出去旅游,在一個小畫廊或地下室做展覽,回來后做很多宣傳。事實上,他們并沒有達到國際交流的目的,也沒有給中國文化和這些藝術家帶來國際知名度的提升。他們只是在國內市場上為自己做了一張海報。
據知情人士透露,目前在國外舉辦的展覽大多水多人少,與國內媒體的熱鬧宣傳大相徑庭。
特別是近年來,隨著國內一些機構和民間資本的日益參與,境外展會的運作模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。海外展覽已由早期外國藝術機構經營的“請走出去”模式,轉變為國內機構經營的“走出去”模式。
目前國外許多藝術院校在資金運作上存在問題。中國藝術家很少能為這次展覽買單。相反,中國有很多藝術家和藝術機構,有很多資金。他們出國舉辦展覽,或者租用場地,或者與當地藝術機構聯合舉辦,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場地問題。
據知情人士透露,同一個展覽的成本在國內外差別很大。一個大型的獨立展覽將在歐美著名的藝術博物館舉行,為期兩到三個月。總費用將超過200萬元。如果對場地要求不高、展覽規模小、展期不長,在國外辦展的費用約為50萬元,而在國內辦展的費用僅為國外的1/3。
與中國低廉的展覽開支相比,為什么藝術家愿意在國外舉辦展覽?業內人士指出,與早期的藝術交流活動不同,當涉及到藝術資本時,海外展覽的目的非常直接,即宣傳和炒作,而市場的運作已經成為海外展覽的主要因素。
這種自娛自樂背后的原因是想把包裝的噱頭帶回家。在海外展覽的光環下,藝術家成為“中國名家”,許多畫廊和藝術機構成為這一理念的推動者和實踐者。
對于另一些活動的組織者來說,出國辦展覽是為了吸引一線藝術家加入,有了他們的參與,也就意味著參展作品價值保值、增值的保險系數增大。展覽結束后,我們會把它賣回中國,賺很多差價。這種面向海外展覽的出口轉內銷的鍍金方式,讓大批尚未成名的藝術家和藝術機構樂此不疲。
出國辦展已成為藝術界的一種時尚潮流。許多投資者和藝術家,在他們的興趣驅使下,喜歡它。從本質上講,這不過是為名利買單。
對于海外展覽地位參差不齊的問題,許家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,“現在大部分藝術展覽缺乏良好的藝術策劃和運作,只能依靠國內投資資金進行炒作。”。恐怕展覽會越來越糟。
業內人士指出,鍍金熱的背后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急功近利,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不能帶來文化的同步。文化的發展要靠內行的培養,文化輸出的自娛自樂只能做一半的工作。舉辦海外展覽的初衷是展示中國藝術的水平,展出的作品是基礎。趙無極、朱德群、吳冠中這些“走出去”的藝術家,在國外影響很大,他們的繪畫水平早已得到國際認可。一位參加過國外展覽的藝術家說,在國際藝術市場交流頻繁的背景下,國內藝術家普遍重視海外展覽的經驗,高質量的作品最受國外觀眾認可。